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首页『焦点注册』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08 09:30    文字:【】【】【
摘要:首页『焦点注册』首页 农用运输车是农机企业顺应农村经济发展而开发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交通运输工具,农用运输车产品脱颖而出,得益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策

  首页『焦点注册』首页农用运输车是农机企业顺应农村经济发展而开发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交通运输工具,农用运输车产品脱颖而出,得益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策的稳定,它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因此,农用运输车产品在经历了起步、高速发展、平稳发展的三个阶段之后,产销量增长速度趋缓,产品品种已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产量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竞争日趋激烈。十五期间产品发展将进入市场波动、结构调整阶段,产品更新换代趋势不可逆转。

  现有农用运输车四中一高(中小吨位、中小功率、中低速度、中低技术含量、高通过性)的技术特点是它得以发展和赢得市场最重要的条件。由于农村道路条件,农用运输车用途及使用对象的购买力水平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如西部市场等,农用运输车原有的技术特点仍需要继续保持下去。但是随着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用户对产品功能、性能要求的不断变化,今后农用运输车原有技术特点将要被赋予新的内涵,以下几点将首先被提出并得到实施应用:

  (1)通过优化设计,在保证原有承载能力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减小整车装备质量;

  (2)通过改进传动结构和增加传动比,使农用运输车能够配装小缸径多缸高速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以提高农用运输车的使用经济性,减小噪声,减少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3)采用现代设计手段和生产设备,进行整机优化总体布置设计制造,使农用运输车在保证较高离地间隙的同时,降低整车的重心位置,提高行驶平顺性和稳定性。

  现有农用运输车产品具有很典型的农村市场适应性,产品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用户的阶段性需求。但是随着国家严格控制超载运输,使其大吨位、小标识优势不复存在;由于农村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使用户对驾驶舒适性的要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轻卡挤占农用车市场,农用运输车的价格优势正在削弱;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汽车产品的进入,使得农用运输车受到性能价格比的挑战,因此,农用运输车产品现实适应性,必须重新诠释和定义,并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推出新的车型产品,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在农用运输车的成长历程中,它曾以简单、实用、价廉取胜。但是今天的农用运输车,特别是四轮车,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了。随着先进汽车技术的引入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它与它的模仿对象汽车,越来越难以分清你我之间的差别。在四轮农用车越来越汽车化时,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也在打折扣。四轮农用车与汽车在生产技术并轨的同时,其产品结构也在与轻、微型汽车进行接轨,这种情况早已发生并在加速推进。对汽车行业的克隆必然要突破戒律,如今在四轮农用车行业,所谓的违规、超标现象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使农用运输车的有关技术指标成为毫无实际意义的一纸空文。实际上,受农用车队地加购置费及燃油附加费实施,纳入车辆型式认证逼近等政策因素影响及农民收入减少预期下降、燃油涨价、禁止载客、限制进入城市市区、严惩超标等市场因素影响,已将农用车,特别是四轮农用车逼上了与汽车产品并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要么义无反顾大踏步前进与汽车融合并轨,要么忍痛割爱急流勇退,与汽车拉开距离,保持自身简单、实用、廉价的风格。

  农用运输车和汽车产品应不应该并轨?会不会并轨?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几年。农用车的主管部门和大部分农用车产品生产企业不希望并轨,担心并轨之后被汽车产品挤出市场,而主管汽车的部门和多数汽车产品生产厂家希望并轨,希望通过并轨获得被农用车产品占领的市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业内专家的最新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以及我国将对汽车、摩托车和农用车实施型式认证制度,农用车和汽车并轨问题已经变得清晰起来,其理由为:一是这两种产品在功能上和结构上十分接近,尤其是四轮运输车,它的某些品种和轻型汽车现在已很难区别;二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农用车与汽车并轨,有利于能耗、污染等问题的解决,增强汽车竞争力;三是法制化管理和简化管理需要。同时专家们认为,农用车与汽车并轨,并不等于这种适合我国农村市场需要的车辆消失,同时也不可能很快就完成并轨程序。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用车和汽车是不是并轨已不重要,无论你是汽车或是农用车厂都必须苦练内功,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迎接市场的挑战。

  1980年前,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较落后,农产品由收集商收购后到规模很小的批发市场销售,差价被委托商赚取,价格不透明,信息闭 塞,农民不知道价格。针对这些情况,政府为使价格公开、公正,决定由国家建设批发市场,而且批发市场实现全国联网。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政府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调查并着手建设。第一个建设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汉城可乐洞市场,于1985年5月16日开业。1年后,釜山、大田、光州等地的市场相继建成,政府计划建成32个公营批发市场后就不再建新的市场。

  按是否达到政府法定要求及投资源划分,韩国批发市场可分三大类:公营批发市场、一般法定批发市场和民营批发市场。

  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全国的分布比较均匀,这是因为韩国早期的建设法中规定了“一个城市建一个批发市场”的原则。

  据2003年韩国农林部统计资料,韩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51个,其中:公营批发市场29个,一般法定批发市场19个,民营批发市场3个。

  (1)上市途径。以汉城可乐洞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该市场流通组织化程度已很高,各行业协会在市场上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活动于流通领域的经营者主要有三种:批发商亦称批发市场法人、中间批发商和零售商。这三种经营者中,批发市场法人起主要作用,是农产品上市的第一道经营环节。韩国水果蔬菜流通协会,简称“青果人协会”,是一个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承担行业组织功能的团体。“青果人协会”是全国性组织,全韩九个道(省)内均设有“青果人分会”。高度的组织化使各道的“青果人协会”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汉城为例,蔬菜供应量的70%掌握在青果人手中。

  韩国农产品形成了这样一个流程:农民管种植,青果人负责收购和拍卖,中间商竞买后转给零售商,零售商在店铺零售,人人守份,环环相通,繁而不乱。这种批发集于市场之内,零售限于商店之中的做法,确有值得借鉴之处。韩国农产品主要通过农协等组织实现上市,这种组织化的大流通能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农协还渗透到了农资供应、农业金融、保险等领域,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交易方式。可乐洞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采取竞卖投标决定价格,由市场销售。如果产品数量被认为不适合上场交易,经管理方许可,由中间批发商直接交易,也称场外交易。无论从交易量还是交易额分析,场外交易所占比例很低,不是主要交易方式。

  竞卖投标的方式有:举手手指式、电子方式、黑板记录方式和书面投标方式等。对上场农产品,收取上市手续费交易,蔬菜水果收4%、猪牛肉收1.5%、粮谷收1.5%等等。可乐市场的管理制度既严,又方便、先进和优惠。所谓严,是指规格标准化要求严和安全检查严。所谓方便先进,表现为信息化程度高,竞卖结果即可通过因特网及时传送到全国各地。所谓优惠,即指对萝卜、白菜、西瓜等8种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提供全额包装和物流设备利用费,免收垃圾处理费,并分配最佳竞卖区。

  (3)交易人员。上市货物委托给批发市场法人,拍卖给中间批发商后分散给零售商人和消费团体。中间批发商以个人为主,如釜山批发市场;有的以公司为主,如可乐洞、九里批发市场等。市场交易人员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因此保证了批发交易秩序良好。

  批发市场法人收取委托交易手续费,批发市场法人必须具备商品流通专业知识、经验和经营能力。批发市场法人作为公益性法人,必须遵守“农安法”所规定的要件、买卖方法、交纳保证金、禁止拒绝委托、禁止征收手续费以外的其它费用、禁止场外经营等。

  中间批发商从批发市场法人处拍卖得到农水产品后再批发给零售商或团体商。大型超市、农水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商、消费者团体等需求量较大的组织可与中间批发商一样直接从批发市场法人处拍买商品。

  (4)市场管理者。韩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强调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采取政府投资,公职人员管理的原则。韩国批发市场的管理机构可分两类:即批发市场管理事务所或依照地方公企法,设立地方公社或公共出资法人作为管理机构。

  管理公社(公司),属于政府公共机关,成员非公务员,目前的汉城可乐洞市场和九里批发市场属此类;其它批发市场的管理机构是管理事务所,成员均为地方公务员,市场规模较小。政府公职人员管理市场设施、维持交易秩序、对从业流通人员进行指导监督等,不参加市场的经营交易经济活动,也不会开展其它经营业务。

  (5)市场管理内容。汉城市可乐洞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者在农产品上市的包装、规格、标准、农药残留以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管理成绩显著,值得借鉴。

  农水产品在竞卖之前,对重量和内容物进行检查,当发现劣质农产品时,立即采取退货、调整中标价格、停止出货等各种处罚。

  为了保护消费者免受残留农药的危害,对农产品实施安全检查,当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时,禁止该产品的流通,并全部作废弃处理。

  为了提高竞卖过程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通过信息化提高批发市场的效率,逐步采用无线竞价器的电子竞卖方式替代原有的手指式竞卖方式。竞卖的结果通过可乐洞市场因特网即时传送,使上市者在家也可确认竞卖状况。

  为控制垃圾发生量,促进农产品的包装上市,当白菜、大蒜、萝卜、卷心菜、大葱、洋葱等主要品种不经包装上市时,将征收罚款性质的垃圾处理费。

  (6)批发市场批发与零售的关系。批发市场都采取批发和零售兼营的政策,以减少批发市场由于巨大投资带来的浪费。汉城可乐洞市场在批发与零售的时间段上加以错开,以保证良好市场秩序。

  (7)批发市场间的相互关系。由于交通、信息系统发达,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之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功能作用。全国32个公营批发市场,有8个属于广域市级的中央批发市场,其余24个是地方性批发市场。可乐洞中央批发市场形成的价格是全国的价格基准,对其它市场及物流中心的价格具有指导参考意义,市场之间不会发生再次转卖的现象(一些大型物流中心也会从批发市场购买一些调味料之类的小宗商品)。

  1986年韩国开放农产品市场,1993年加入WTO对韩国国内市场冲击较大。韩国国内的消费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小型批发市场由于环境差,卫生差,客源越来越少。此时国家开始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也迅速发展起来,小批发市场逐渐被淘汰。1995年后,大企业也开始热心建设物流中心,政府由注重建设批发市场转为支持建设物流中心。韩国目前有物流中心10个,正在建设的7个。目前约50%的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约15%通过物流中心流通。

  (1)流通方式多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仍处主导地位。随着市场开放和农水产品进出口的自由化,流通途径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物流中心、直接交易、大卖场、电子商务、电视购物(家庭购物)、车辆巡回销售等不断发展的多元化流通新形式。产品降价、新产品开发等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农水产品、工业产品的批发兼零售的综合型企业迅速发展,传统的业态发生根本变化。但目前批发市场还是最有效和规模最大的流通机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批发市场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是流通主渠道。

  批发市场以其流通量大、流通效率高,品种齐全等原因对韩国这样生产者规模小而分散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韩国耕种农户的平均土地经营规模只有1.396hm2。像韩国这样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产地商品标准化程度和集体供货程度较低的国家,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把分散、小规模的农产品通过一定的场所(批发市场)集中和规模化,并迅速形成价格,使产品迅速分散出去,也只有批发市场能够履行这种功能。

  近年批发市场交易量基本稳定,并略有增长;而综合流通中心在短短的3年内一出现就呈现出交易量迅速增长的势头;类似批发市场的交易量呈递减的趋势,3年内交易量萎缩近50%。这说明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流通的主渠道没变,而一些交易设施简陋、不规范的类似批发市场将被购物环境适宜、方便、货物齐全、安全卫生的综合流通中心所取代,而且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买方市场下,综合流通中心的发展空间较大。

  (2)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变化新趋势。一些老的批发市场由于建设早,没有充分估计到物流量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显得陈旧、拥挤和不堪重负。所以新建批发市场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今后的物流量的增加,面积大,硬件先进,规划合理,辅助设施配套。改变了过去建设的批发市场设施不足,交易拥挤,流通效率低下的状况。

  批发市场内部的流通环节也有减少趋势。随着大型零售业的出现和发展,物流规模在扩大,批发市场内部拍卖为主的交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内部的交易环节有减少的趋势,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变化需要。2004年我们考察了新建中的汉城江西市场,在建设大型、现代化的拍卖大厅的同时,该市场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不需中间批发商的实验区,交易方式也改为对手直接交易。

  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地方批发市场,拍卖交易有下降趋势。如釜山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白菜、萝卜、辣椒、大蒜、姜等农产品的交易中不通过法人拍卖,由中间商人直接出售,即采用对手交易的方式,这种交易约占市场交易量的1/3,成交金额的20%。一些大型物流中心和一些新建的批发市场也试行直接交易,期望减少交易环节。

  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279.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19.6亿美元,增长了3.4倍,年均增幅17.8%,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从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都是土地密集型的粮油产品,排在前几位的产品有:大豆、豆油、棕榈油、棉花、小麦、羊毛等。出口产品构成中,水产品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2011年1至10月,我国水产品出口量316.1万吨,出口额140.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75%和31.45%。总体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开始出现了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持续六年逆差并日益明显扩大的趋势,逆差额由2004年的47.7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231.4亿美元。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出口中保持着增长优势,在出口中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在进口中比重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使农产品的产量下降,无论是由于国内供求缺口扩大还是各国农业普遍减产导致市场价格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大幅扩大。农产品的进口有明显增加,但出口增幅不大。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加之气候变暖将使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农产品进口势必快速上升,未来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差额还将拉大。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效率低下,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形成“产品输出国外、污染留在国内”的尴尬局面。中科院《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绿色经济转型》对“环境逆差”有了定量的结论,即外贸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作用很大。如净出口隐含C02排放量占C02排放总量比重在2002年为18.86%,这一比例到2005年增长到31.91%,到2007年增长到30.82%。同时,净出口产品隐含SO2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5%以上,净出口产品COD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0%以上。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存在资源环境的“逆差”。应对气候变化,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逆差影响很大,同样也成为我国在农业贸易领域环境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出口产品因环保水平的不足而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绿色壁垒成为继反倾销之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资源环境与农产品贸易双逆差问题已成为农业生产和贸易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以往对农产品贸易的度量主要以价值量来衡量,而很少从资源环境的视角度量,忽略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成本的计量。如果对外贸易使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产生正面影响,存在资源环境顺差;如果对外贸易对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恶化、产生负面影响,则存在资源环境逆差。已有的研究对“环境逆差”有了定量的结论,外贸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作用很大。同时,造成我国资源环境逆差的主要原因已被指出:一是进出口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效率低下,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所以尽管我国对外贸易在价值量上是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二是出口产品的环境效率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小。目前,在我国出口的绝大多数产品中单位出口产品的污染强度均比发达国家高。三是出口总量增速快。我国出口总量大约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国内粮食产量波动、粮食库存量下降和粮食需求的上升导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在采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证耕地面积的政策基础上,对粮食进出口采取限制出口和大量进口的双管措施。同时,国内供需状况变化导致的农产品进口需求激增和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加剧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而对于农产品贸易中的资源环境逆差问题,大多数研究指出面源污染是造成资源环境逆差的主要原因。农业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的化肥、农药施用的面源污染严重,其中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致的污染形势严峻。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吨,平均施用量高达400公斤/公顷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而且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大约只有30-40%,其余的则以各种形态进入到环境中。玉米和大米的贸易量为顺差,而从化肥、农药施用的面源污染造成的资源环境逆差看,实际上玉米、大米以及蔬菜贸易造成的资源环境为逆差。因此,我国长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出口贸易战略承受了沉重的生态环境成本,引致了农业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不仅阻碍了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对农村环境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这一视角出发,未来应进口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粮食、畜产品、海水养殖产品等),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实施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相互协调的农业贸易政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抓住农业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机会,采取农业贸易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措施解决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一方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等现代工业性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品质所造成的污染。全国耕地的17.5%受到了农村工业污染而被破坏。这些污染破坏的耕地意味着一亿多农民生计受到威胁。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损害了国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为了出口创汇,将传统粮食生产转向有利于创汇的经济作物,如烟草、蔬菜、水果以及园艺产品,从而改变了农业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以来出台了很多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这些方面的,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

  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011年,有超过1.5亿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被乡镇企业所吸纳,这些人数是整个农村就业人数的百分之四十还多;并且这些农村劳动力每年获得报酬也越来越多,每年增长接近百分之十;在近些年,乡镇企业向农村居民人均提供的收入达到2500元;在近年,大约有八万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从业人员达到了将近2000万人。

  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力量:在近些年来,一共有超过两千五百亿元支出到农业建设之中,在2011年,一共有400多亿元支出到农业建设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也超过了农业产值,相当于又重新造了一个中国农业。

  可以有效的壮大县域经济:根据相关的统计,东部乡镇企业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乡镇企业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百分之七十以上。

  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新成效:近些年来,二次、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调整,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规模乡镇企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近些年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各类乡镇园区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总产值也呈直线上升趋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近些年拥有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的乡镇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并且从业的人数综合素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都是中专以及技校以上的文化程度;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在逐步的增强,在前些年,东部的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还多,现在已经降低了很多,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镇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农产品加工业受到了中央高度的重视,并且在近些年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食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加工产业形成了集聚化的趋势,逐渐实现了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化,初步形成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从而逐步打造出一个可以整合资源、共享信息、联合攻关和创新应用的多样化平台。

  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据相关的统计表示,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已经突破了一千五百亿,每年来休闲旅游的人数达到了7亿好多,这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也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总之,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贯穿一、二、三产业,并且可以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有效的融合起来,还可以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紧密的连结起来。

  农民产业可以有效的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民创业产生了足够的重视程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回到了农村,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开办一些工商企业,这些农民工创业在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带动很多的农民工就业。目前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二十都是由农民创办的;农民创业的主体一般都是打工的人员或者是本村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通常情况下,创业的行业选择往往集中在规模种养业、一般工商业和手工操作业等,创办的方式主要是依靠一些具有某方面长处的人在带动、产业集群的带动以及由专业市场在带动。一般情况下,增加收入就是创业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帮助创业的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家庭地位。主要是一些当地的产业特色和积累的打工经验以及外来企业的诱导给人们提供了创业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将会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高良涧镇计生服务站)

  过去农业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高。现在规模化趋势非常明显。以肉鸡和奶牛为例,2003年全国肉鸡养殖规模在100万只以上的占3.12%,到2010年为8.55%。规模化养殖业推动了饲料生意火爆。但和发达国家规模养殖还有较大差距。50万只肉鸡以上的养殖规模,美国占比67%,中国占比11.96%,中国大部分2000只到9万只之间。

  “瘦肉精”、“毒豆芽”、“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有市场、有需求,势必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柳传志、马云、丁磊、李连杰等商业大佬正是看到了农业的巨大机会纷纷投资农业行业。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较弱,中国农业存在产业规模小、散、落后的弊病,行业内都是中小型企业,不仅经营模式落后,附加值也不高,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逐步的优化和调整,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和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农业专业合作社势必将成为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有机食品正逐渐走上高端消费者餐桌,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虽然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一般食品高20%-50%,但因为禁止使用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从而降低了食品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受到全世界消费者青睐。

  目前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增长迅猛。据统计,全世界2012年有机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已超过600亿美元,中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额正在以每年30%-50%的速度迅速增长,我国有机食品也有着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近10年,我国有机食品的年出口增长率均在30%以上;同时,国内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有机食品消费群。所以,有机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农产品供需关系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是质量和价格的要求,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往往会在价格上做文章,长此以往,会导致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下降。当前的农产品市场已由单纯的产品价格或质量的竞争,转化为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等以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上游原料成本和下游渠道费用的挤压,让企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很多企业开始整合资源,布局全产业链。中粮依靠资源优势做全产业链,就是一个成功的范本。

  志起未来服务的客户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做芝麻油的从芝麻种植到深加工产品,肉食行业从饲料开始到自建终端,电子商务自己做物流,都无不如此。所有企业都应该立足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尽量构建产业链,将市场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志起未来非常看好以农业为依托的大食品产业。这个行业有着长足的发展。

  回顾过去两年的瘦肉精事件、塑化剂风波、山西老陈醋勾兑传闻、速冻食品病菌门、可口可乐中毒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信任极度脆弱,对于食品行业、企业品牌的发展都极端不利。

  有眼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都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一方面严把产品质量关,在源头上预防问题,另一方面,也更重视食品安全的诉求,加大宣传力度,以此重建品牌形象,重拾消费者信心。

  面对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沉迷模式、偏信定位、妄求多元化发展等等浮华的营销手段都开始失效,农业龙头企业只有从产品发力,踏踏实实围绕一个战略核心,打造并成功运营自己的战略型新品才有出路。

  战略新品是所有的成功者共有的一个最重要的基因,只有持续不断的战略新品的运营成功,才让所有行业领导型企业能够活得很好,才能领先市场,才能利润丰厚。

  不断上涨的渠道费用,让企业不堪重负,进商超等传统渠道开始非常谨慎,转而寻找新的、更独特的、更经济实惠的渠道。这个新渠道,不仅仅是靠发现,也靠创新和整合。

  相比网店、电子商务的火热,可以让我们看到企业开始布局新阵地,一些线下渠道发生的改变则更加悄无声息一些。比如旺旺,选择不进KA,而是深耕渠道,着力布网,整合了一个城市所有的便利店、社区店资源,绕过二批商环节,直接供货,大大降低了渠道费用,而取得的效果一点都不小。像旺旺这样的小而精的渠道模式在2012年将是大趋势。

  这些年,企业的广告成本一直在不断增加,“限娱令”、“限广令”更让电视广告投入雪上加霜,传统媒体威力下降,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攀升。

  新人群、时尚人群也是主力消费群,这个群体都是“御屏一代”,屏幕成为超级终端,手机、电脑是他们最频繁的接触信息、联网互动的手段。企业在新兴媒体上的运营会更加普及,尤其是微博等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过去两年,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不少存活的企业产量也大幅削减,行业洗牌、企业整合在所难免。百事可乐装瓶厂打包给了康师傅,雀巢收购了银鹭、徐福记,达能酸奶在上海的工厂则停产进行业务调整……在新的一年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与兼并将更加频繁。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