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1-02 00:23    文字:【】【】【
摘要:首页-火星注册「首页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 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在安徽是第一批次招生,可以说合肥工业

  首页-火星注册「首页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 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在安徽是第一批次招生,可以说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本大学。

  院系设置:学校设有24院部,有82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1种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8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1)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apply/cjcx/),考生输入名字;证件号码;准考证号;在选择报考省市及院校,最后点击查询即可获取2018考研成绩信息。

  艺术类专业隶属于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创办于1989年。学院现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广告学、工业设计7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以及可持续建筑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并且有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全院有教授9名,副教授35名。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学院创办50年来,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完成了多项重大或重点工程项目。学生在国内外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

  艺术类专业为四年制本科,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2个专业。其中环境设计又设有室内设计方向、环境景观设计方向,考生入学后前两年进行通识基础课学习,二年级末根据本人志愿并结合前两年学习成绩排名确定专业方向,按相应方向课程体系完成全部学业。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时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注:文理兼收。2个专业测试科目相同,测试成绩通用,建议同时报考2个专业,不收兼报费。

  报名条件:考生需具有一定的绘画和设计基础,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凡不符合国家招生规定报名条件者,不得报考。

  江苏、河南、福建考生报名在指定考点进行;湖北、山东考点考生为网上报名;不设考点省份的考生可咨询所在省招办加试成绩是否有效。考生报名时应持身份证原件、艺术类报名测试证(或考生所在省市艺术联考报名登记表),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原件参加考试。

  考生请登录网页bkzs.hfut.edu.cn/查询成绩,合格名单及专业以本科招生网公示为准,并在规定时间报送所在省招办。我校不再单独发放纸质合格证。

  除安徽省外,合肥工业大学只录取参加合肥工业大学专业加试合格的考生,其专业统考、高考文化成绩均应达到2015年当地报考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资格线以上;

  各省市文、理科考生按综合分统一排序(明确要求按考生文、理科分别录取的省市除外),不设专业级差,根据德智体全面考核,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专业加试分(全国排序)前三名者享受加分,第一名加5分、第二名加4分、第三名加3分。

  新生入学时,学校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新生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被发现有舞弊行为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1.以上录取办法如与教育部或各省招生考试政策不一致,以教育部或各省有关文件为准。

  2.安徽省考生均须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录取原则以2015年安徽省普通高校艺术专业招生相关文件为准。

  焦建玲,女,汉族,1966年8月生,安徽黄山市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兼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曾获得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合肥工业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合肥工业大学“十佳”巾帼人物等荣誉称号,曾被遴选为合肥工业大学举办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团队负责人培训班学员。担任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Natural Hazards,中国管理科学等国际国内十几家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焦建玲教授自2002年起一直从事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

  焦建玲教授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1项,联合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1项,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发改委委托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S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9篇,以及国内知名期刊,如《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论文多篇。

  1、基于VECM的汽柴油价格不对称性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2、基于Zipf的汽油价格行为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5、油价冲击 货币政策调整与产出波动——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7期。

  6、中国石油依赖经济成本的Monte Carlo模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

  这些企业的热情源于哪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国内硝基复合肥投资热的进一步升温?

  7月24日,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为进一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拟投资建设6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22亿元,一年建成,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年销售收入17亿元。

  6月27日,新乐中农金瑞肥业有限公司硝基复合肥项目在河北奠基。据了解,该项目是中农集团、晋煤金石化肥投资集团、河北恒瑞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建,计划年产硝基复合肥6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6亿元。

  前不久,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化工研究院联合攻关,利用现有尿基复合肥装置开发硝基复合肥取得成功,产品已投放市场。这标志着红四方公司攻克了转鼓造粒生产硝基复肥技术难题,同时进一步丰富了肥料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

  6月19日,湖北新都化工公司公告称,该公司位于应城生产基地的6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投料试车运行。此外,公司还计划在山东平原投建3套2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生产线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在白银高科技园区正式投产……

  据笔者粗略估算,国内今年新建、新增的硝基复合肥产能均在100万吨以上。另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到2012年底,国内具有一定硝基复合肥生产规模的企业已达20多家,年产能达658万吨,另有在建、拟建产能900万吨。据了解,这些拟建产能将在今后3年陆续上马,包括河南晋开化工投资控股集团的80万吨/年项目、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30万吨/年项目、山东金正大集团的120万吨/年项目、内蒙古大唐鼎旺化工有限公司的42万吨/年项目等。预计到2015年底,我国硝基复合肥产能将达到1600万吨左右。

  笔者还了解到,号称国内硝基复合肥企业老大的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分别在四川、新疆、河北建设了从基础原料到最终产品的硝基复合肥生产基地,总产能达195万吨/年。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公司还计划在2020年将硝基复合肥产能扩大到500万吨/年。

  河南心连心公司也计划上马12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建在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的该项目总投资8。64亿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为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项目将分两期建设,每期建设规模均为6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装置,并配套建设15万吨/年稀硝酸装置、18万吨/年硝铵溶液装置,一期装置计划于2015年10月前建设完成,二期装置计划于2016年10月前建设完成。

  这些企业大张旗鼓的动作,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硝基复合肥项目成了企业投资的热点?

  据笔者了解,我国硝基复合肥产能扩张其实并非从今年才开始。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硝基复合肥产能每年就以超过100万吨的速度增长,只是今年企业扩能的势头更猛。那么,他们的投资驱动力是什么?笔者采访中得到了以下几个答案:

  首先是市场需求旺。从近年的复合肥市场看,硝基复合肥可谓大“赢家”,产品关注度极高,需求也较为旺盛。笔者从多地化肥市场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硝基复合肥相对于普通尿基复合肥要贵得多,却好卖得多。因此,厂商对硝基复合肥的热情增加。市场需求旺盛,是近两年硝基复合肥发展迅猛的直接动力。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硝酸硝铵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立庆告诉笔者,硝基复合肥具有易溶、速效的特点,除能满足如烟草、蔬菜等喜硝作物的施肥需求外,与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合理搭配使用还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的作用。目前,硝基复合肥以生产工艺成熟、养分利用率高、生产能耗低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而灌溉施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则以节水、高效、环保、增收的优点受到农户欢迎。“这两年,我国实行土地流转,大型家庭农场的面积越来越大,水肥一体化的应用趋势有所增加;另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经济作物的需求有所增加,带动了硝基复合肥的市场需求。”王立庆说。

  其次是发展前景好。信达证券公司化工行业分析师麦土荣告诉笔者,当前上马硝基复合肥项目的企业很多,包括一些硝铵企业和复合肥企业,项目投资额也都很大。硝基复合肥的溶解性较好,因此,其出现快速增长主要是受到水溶性肥料概念的拉动。“现在,四川金象、芭田股份、甘肃刘化、金正大等公司都在做这个项目。目前我国硝基复合肥的施用率跟国外比差距很大,按发展空间来说,应该不太会导致明显过剩。”麦土荣说。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无机化工处处长李志坚谈到,硝基复合肥是一种很好的产品,因为农作物既需要硝态氮也需要铵态氮,硝态氮的作用比铵态氮要快,而硝基复合肥同时含有这两种成分。硝基复合肥是当前欧美等地推广的优质高效复肥,由于其肥效高、性能优良,国外十分重视。目前,发达国家硝基肥料在氮肥施用中的比例占到了30%左右,这是比较合理的水平,而现在我国比例还不到5%,用量严重偏低;欧洲化肥研究机构还做过分析,硝基肥料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排放要低于尿基肥料,有利于节能减排。因此,该产品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据笔者了解,追溯硝基复合肥在我国的发展,最初是由于国家禁用农用硝铵,使原有的造粒硝铵生产企业纷纷改产硝基复合肥,改变了我国氮肥企业品种结构单一、复合肥产量偏低的局面。改性后的硝基复合肥产品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环保性好,既保留了硝铵养分含量高的基本特性,又含有氮、磷、钾等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能满足传统化肥市场的需求,可用于各种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旱地作物的基肥和追肥,是一种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肥料。

  最后是企业转型的需要,而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据了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类化工品价格普遍下跌,致使不少企业开工率大降,日子并不好过,以硝酸和化肥企业为甚。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已成功改产硝基复合肥的企业却满负荷运行,产品供不应求。事实证明,硝基复合肥生产企业从容渡过了危机,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出于转型的需要,计划上马硝基复合肥项目。

  王立庆表示,现在我国硝态氮在氮肥中的占比只有4%左右,欧洲国家占到了20%~30%。因此,国内的硝基复合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鲁西化工、心连心等原来就生产尿基复合肥的企业,本来就有销售渠道,再上马一个新品种,等于是增加了一种高端产品,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进一步增加。

  鲁西化工曾公告称,企业上马硝基复合肥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河南晋开集团120万吨/年合成氨系统在配套120万吨/年尿素的同时,还配套了60万吨/年硝铵和6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目前,公司6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正在全面建设之中,预计于今年四季度投产。“发展趋势、产品性能、社会责任是我们选择新上6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时的综合考量。”该集团董事长樊进军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按照化肥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政府扶持政策影响,到2015年,我国复合肥施用比例将达40%,单质尿素的比例一定会有所下降。因此,发展复合肥是大势所趋。”

  心连心公司的硝基复合肥采用熔体塔式造粒工艺技术,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硝基复合肥作为高效肥,其产量和用量将日趋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硝基复合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观点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产业该如何健康发展?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笔者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强调,硝基复合肥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很多化肥企业采取先生产合成氨,然后生产硝酸,再生产硝基复合肥的方式规避风险,使得这个产业的发展势头非常猛烈。然而,产品前景广阔,并不代表大量产能上马之后能很快就被农民接受并被市场所消纳。另外,硝基复合肥的发展还需要相关标准加以规范。

  李志坚谈到,目前硝基复合肥产业的扩能还不算盲目,国内产能即使达到2000万吨/年也是可以的,因为存在消费潜力。但问题是,硝基复合肥会替代尿基肥料等其他品种,所以要适度发展、稳步推进,不要一哄而上。一是短期生产多了不太好销售;二是虽然它本身是好产品,但替代其他肥料的过程如果太快,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他认为,硝基复合肥要适度发展,还要注重产品推广。企业要清楚:自己的产品覆盖范围能有多大?产品销售的范围能到多大?目标市场在哪里?产品卖给谁?只有将产品推广出去,产品才有发展空间。

  麦土荣也强调,虽然从目前来看,硝基复合肥产业还不会形成比较明显的过剩,但也要看后面的发展情况,比如,国内对硝基复合肥的推广力度,以及基础灌溉设施能否跟上。

  王立庆则对企业提出了忠告。他表示,硝基复合肥项目是可以上的。但企业要首先确定适不适合上,自身有没有一定的营销网络,用户在哪里。这一产品毕竟跟尿素不一样,它与复合肥有着相同的销售模式,企业得配合测土配方施肥,要给农民进行指导,要做一系列的服务。“如果你光是卖硝基复合肥,农民买去以后没有得到指导,不会正确应用,结果还按传统肥料的施用方式,就体现不出硝态氮这种速效肥料的作用。结果农民会发现花钱多了,效果还不如以前,这样就打不开市场了。”王立庆说。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理论上未来我国对硝基复合肥的需求将在2000万吨/年以上。尽管如此,企业还是要解决推广途径的问题,产得多了,下游要消化吸收,要让农民认可。如果两三年产能就上来了,但不能消化吸收,就会产生阶段性过剩。当然,产品要得到推广,光靠企业不行,农业部门也要配合。中国氮肥工业协会9月初将在重庆召开硝酸硝铵行业工作会,硝铵及硝基复合肥就是研讨重点。”王立庆说。

  从“打造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到“新跨越,进十强”,在这个城市发展大竞赛的时代,合肥正一次又一次地展现自己的雄心与自信。“壮怀激烈”的合肥,底气到底在哪里?

  审视当下的合肥,我们看到的,是在改革创新精神的引领下,这座城市正散发前所未有的活力;是日益壮大的现代产业、生生不息的城市建设、和谐幸福的城市生态,已经凝聚成一股合力,激发着这座城市向上升腾;是她正在紧握“十一五”的接力棒,奋力起跑、全速赶超。新一轮领跑,其实质是在转型发展中更快更好,核心是创新引领。

  用时下流行的话语来说,合肥已经被贴上创新的“标签”。若将角度切换,则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合肥的创新能力、创新热情、创新氛围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而这也将成为引领合肥“新跨越”的核心驱动。

  又一个“世界第一”在合肥诞生了。2012年2月17日,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建成并试运行,标志着合肥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就在两个月前,合肥第七次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并在“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戴上了“2011年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的花环。

  用时下流行的话语来说,合肥已经被贴上创新的“标签”。若将角度切换,则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合肥的创新能力、创新热情、创新氛围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而这也将成为引领合肥“新跨越”的核心驱动。

  “合肥没有矿产等自然资源,连地下水资源都没有,那么发展优势在哪里?该如何发展?”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曾如此描述自然资源禀赋匮乏的合肥市情。

  不过,对于问题的答案,合肥显然已成竹在胸。“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在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等方面努力,把自身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示范效应。”

  “以前合肥的干部说,合肥不东不西,不是东西,不南不北,不知南北。反映了合肥区位条件尴尬的一面,但没有阻止合肥前进的步伐,在合肥人心中,始终蕴藏着一股冲动。”提起吴存荣的这番话,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颇有感触。在他看来,合肥的创新精神,有形势所迫的因素,但更是合肥敢于争先、突破重围的心态造就的。

  把时间往前回溯,在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科研机构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影响下,合肥吸纳集聚了中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全国闻名的科教基地。各类科技人才不断聚集,一大批顶尖科技成果相继诞生,创造了诸多全国乃至世界第一。

  但由于政策和环境局限,许多成果未能在本地实现产业化,合肥的支柱产业仍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与合肥的科技地位相差甚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一度成为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热议的话题。

  合肥该怎么办?就在合肥为了一条突围的出路而求索时,机会悄然降临。2004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在中部寻找创新“试验田”和“探路者”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合肥作为中部地区中等规模和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科教智力资源密集,是非常好的样本,非常好的试验基地。”8个月后,经国务院同意,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发令枪响起后,合肥迫不及待地释放自己的创新热情。“十一五”期间,合肥陆续启动建设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成为国家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成国家家电产业示范基地,担当建设合芜蚌创新实验区龙头……2011年,又成功获批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金融创新试点、部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同时进行的,还有制度创新。2004年以来,合肥在推动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已连续制定、出台近200项政策措施,形成了完善的“四大政策体系”,并相继实施了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招投标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行政审批体制等12项改革。

  当这座城市的活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时,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早已由“合肥困境”变成了“合肥速度”和“合肥模式”。

  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令合肥人津津乐道的是,合肥承担的“国字号”创新使命越来越多了。

  “合肥拥有几十项国家试点、示范的牌子,为我们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运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不断推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之作。”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庆军如是说。

  合肥的变化是最好的说明。在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元年,合肥的GDP是58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8.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77亿元,财政总收入10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

  经过“十一五”的积累,到2011年,合肥GDP已达到363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1亿元,财政收入62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700元。其中,GDP为2004年的6倍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近2004年的1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04年的2.5倍,其它指标也均为2004年的5倍以上。

  2011年,合肥还交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00亿元、增长4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31亿元、增长75.9%的“成绩单”。

  在此期间,国内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G基带芯片原型机、中国大陆首条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第六代生产线也陆续在合肥诞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制度创新方面,合肥同样展现着先行者的姿态。不仅开全国之先河实行了审批“缺席默认制”和“超时默认制”;打破公务员“部门终身制”,将市直机关公务员交流轮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交流轮岗面达到市直机关科级以下公务员总数的25.8%,规模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还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全国率先实行“开门搞三定”,让群众参与政府机构职能配置,使市政府工作机构减少了5个,内设机构累计核减18个,事业编制收回2217名。

  2011年,在合肥举行的招投标管理创新论坛上,发酵多年的招投标“合肥模式”走向全国;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暨西安、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市国资委(办)工作交流座谈会上,国资监管“合肥经验”也备受关注。

  “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中,合肥率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王厚亮说。

  当“合肥模式”、“合肥经验”、“合肥速度”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时,一个疑问随之浮出水面:“合肥能保持这样的步伐吗?合肥还能走多快?”

  “在成绩面前,我们没有任何骄傲自满的资本,更不能有歇一歇、停一停的心态。”在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吴存荣说,“今天的模式和优势,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明天很可能就变成了令人担忧的‘路径依赖’、‘体制惯性’。”

  这样的“警示”,也是合肥继续加快改革创新的“预示”。在相关的规划中,合肥创新发展的新蓝图已经勾画出来:到2015年,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达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000亿元,增加值占GDP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专利授权量达到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50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6件。转化科技成果数4000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0亿元。培育3~5家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科技孵化器,年孵化企业150家以上。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2万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5万人/年。

  合肥还将继续完善科技管理和投入体制改革,推进股权激励和科技投融资改革,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3%,企业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比例超过80%,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注册资本总额达到60亿元。

  制度创新方面,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和社会等领域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继续保持合肥改革先发优势,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通过整体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

  “合肥‘十二五’正式进入建设和发展区域性特大城市新阶段,这要求合肥在各个领域务必有更高的标准与成就,也将更进一步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力。”一直关注合肥发展路径的专家许根宏告诉《决策》,“而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发展一个‘永不褪色’的常态化工程,今后,合肥还需在制度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大合肥动起来了。”这并非人们现在对合肥唯一的感受。合肥,还在“美起来”、“活起来”。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8位升至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第13位升至第11位,工业投资从第6位升至第4位,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从第17位升至第16位。

  在2011年全国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排行榜中,合肥正在不断前移自己的“座次”。这种赶超态势的背后,则是现代产业、城市建设和民生事业凝聚起来的推动力量。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若将这场竞争中的合肥视为一个团队,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现代产业就是团队里“顶天立地”的支撑力。

  对合肥来说,这根“顶梁柱”具备了值得信赖的实力吗?从2011年合肥产业发展的态势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端倪。

  作为合肥现代产业的先导,2011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30.98亿元,完成增加值373.45亿元,产值增长达75.9%。惊人增速的主要推手,是此前落户的诸多重大项目纷纷开始“变现”或“增量”:2011年4月,京东方6代线实现满产,赛维LDK太阳能电池一期项目首张太阳能电池片正式下线号精密涂布生产线月,海润光伏一期项目两条生产线实现量产,并于年底将量产线月,彩虹蓝光LED一期投产;熔安动力年生产总量突破100万匹马力,科大讯飞实现年度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近3成。“合肥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已经开始步入收获期。”一位专家对《决策》分析说。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截至2011年,除了已开始“变现”的项目,合肥还积蓄了一批呼之欲出的“后备力量”。如投资37亿元的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项目,投资135亿元的晶澳太阳能合肥生产基地,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等,这些重大项目均将在短期内揭开面纱。

  “所以,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远未进入勃发期,随着已有项目扩容和更多的项目投产,未来几年,这一产业还会爆发更大能量。”这位专家告诉《决策》。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比翼齐飞”的是先进制造业。2011年,合肥不仅实现了家电和装备制造业两大“龙头”总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大关,日立建机年产3万台挖掘机新基地、年产能超过千万台的联想(合肥)基地、长安微车一期等重大项目也陆续开工、投产,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添加了新生力量。

  现代服务业方面,2011年,滨湖新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扎堆效应”已然显现,截至年底,已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中国人寿保险等12家金融机构综合基地落户滨湖新区,预计总投资超过100亿元。随着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建成,2011年合肥举办了第七届徽商大会等大型展会160多场,会展业档次得到新提升。旅游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全年游客总接待量达到4494万人次、增长66%,实现旅游总收入382.9亿元。

  曾经是合肥“短板”的县域经济,如今也在不断“拔高”。2011年,肥西县实现生产总值330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位次跃升4位。肥东县、长丰县也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亿元、210亿元,在中部百强县排位分别前移2位、5位。

  在采访中,除了产业实力,另一个被专家和官员们屡屡提及的支撑力量,是投资环境。“区域间的发展竞争已经超越了比资源、比政策的阶段,更多的是比综合环境、比优质服务。谁拥有最优的环境,谁就能集聚更多更好的资源,谁就更有竞争力。”吴存荣强调说。

  一个最直观的答案是,2011年7月,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组织评定的“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排行榜中,合肥在中国大陆65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称号。同时,在中国社科院对全国3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评价中,合肥“公职服务水平”高居第4名。

  “近年来,合肥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深入推进‘效能革命’,将自己推上了‘环境高地’。”张庆军介绍。经过改革,合肥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并联审批“缺席默认制”和“超时默认制”,将7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减少为220项行政许可和91项非许可审批项目,并在审批流程上减了少860个办事环节,减免1.15亿元各类费用。“合肥效能”甚至一度登上中央媒体,成为解读、推广的典型。

  不过,优良的“软环境”只是城市“磁力”的一极,急速成长的产业也需要城市的承载。“软”与“硬”的并进,“产”与“城”的融合,都在呼唤一座活力四射的“大城”。

  2011年春节前夕,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传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机场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并将在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这座设计到2020年满足旅客吞吐量1100万人次四E级机场,不仅将实现合肥人从市区出发20分钟可打上“飞的”的愿望,也成为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浩大工程的一个缩影。

  对正在实现新跨越的合肥来说,如果“新型工业化”方略是“左膀”,“城市化”方略就是“右臂”。据统计,2011年,合肥新建、续建大建设工程达579项、总投资833亿元,其中完成的有311项。

  而“交通区位并无优势的合肥,现代交通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王厚亮告诉《决策》。要化解这个“当务之急”,合肥就得“内外兼修”。对外,强化辐射能力,巩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对内,促进组团对接、畅通城市血脉。

  2011年,一个全新的“水陆空”立体式交通体系紧锣密鼓地拉开了架势:占地1235亩合肥铁路北货场建成投入使用,货场年货运量可满足540万吨,并可满足集装箱班列的开行条件,将极大方便合肥大宗货物的运输;全长130公里的合蚌客运专线基本建成,通车后,合肥市民可实现从合肥直达北京,“3小时进京”将变成现实;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建成运营,实现了合肥人“通江达海”的千年梦想,一改合肥集装箱运输通过南京、芜湖等港口中转的局面,大大节约企业的物流成本。

  裕溪路、合作化南路、南北一号线等高架桥建成通车,打通了合肥东部城区最主要的快速通道,一举改变东部城区没有高规格道路的格局,紧密城区同东部区域以及肥东县的联系,也实现了长江西路高架、五里墩立交桥、金寨路高架等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无缝空中对接,形成了城市快速交通路网。

  “大合肥动起来了。”这并非人们现在对合肥唯一的感受。合肥,还在“美起来”、“活起来”。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在合肥的各种建设规划中,“生态优先”的理念始终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2011年,全市铺设污水管网307公里,改造排水设施2283处,全年完成植树造林16.86万亩,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600亩,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在滨湖新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5.8%。

  大体量、大建设的合肥,也迎来了城市管理的大挑战。对此,合肥的策略是“以变应变”。“城市变了,管理观念和方法就跟着变。”张庆军说。近年来,合肥从解决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卫、交通等方面体制性矛盾入手,科学划分事权财权,建立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推进管理重心由市向区、街转移,逐步形成了政事、政企和建管分开,保障合理充分、监控完善有力、执行高效有序、奖惩分明有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并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管理新格局,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变行政审批为市场配置,变直接管理为购买服务等。

  合肥在变。合肥的变化给投资者带来了商机,给兄弟城市带来了赶超的标杆,给中部崛起带来新生力量。那么,对最关心合肥的合肥人来说,合肥的变化带来了什么?在《孙子兵法》中,“人心向背”一直被视作一支军队获胜的必备要素,“新跨越”征途中的合肥同样需要一个幸福、和谐的城市生态作为保障。

  《2012,我们向“幸福合肥”出发》、《下一站,我们到达“幸福合肥”》、《幸福大合肥,你我共分享》……2011年底,与“幸福合肥”有关的标题,频频登上了安徽各大媒体的头条。

  从“大发展”、“大建设”到“幸福合肥”,舆论焦点的背后,是合肥对“大城梦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也展现了合肥上上下下对这座城市发展态势的自信与自豪,一位专家告诉《决策》。

  不过,进入21世纪的第2个十年,“幸福城市”已不是新鲜概念。从“两会”会场到街头巷尾,从官员、学者到平头百姓,关于这一话题的议论从未停止,对于“幸福城市”的建设路径也从未有过定论。那么,合肥又会怎样打造幸福之城?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吴存荣曾对“十二五”期间“幸福合肥”建设作出这样的要求。我们对“幸福合肥”的审视,不妨从此展开。

  2011年除夕夜,在新建成的庐阳区“荣城北苑”配租廉租房里,已经有窗户亮起了灯火。几天前,该小区的440套廉租房已全部完成了摇号、配租,拿到钥匙后,一些家庭迫不及待地告别“蜗居”,来到“新家”迎接春节。

  这些市民的乔迁之喜,得益于合肥的一项民生工程。2011年,合肥扩大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范围,对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8840元,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符合条件的廉租住房申请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全年新增廉租住房补贴999户,保障户数一次性增长74.1%。2011年,合肥还新开工建设了97个保障性安居工程,总量达5万多套。

  记者了解到,合肥全年实施了33项民生工程,涉及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领域。

  数据显示,2011年合肥大民生支出达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占全市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其中,33项民生工程共投入50亿元,当年要求完工的3936个工程完工率达到100%。

  民生工程为合肥打开了一扇“幸福之门”,不断完善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也让越来越多的合肥人感到幸福走近了。2011年,合肥力推文化惠民工程,在城区,“走向文明”、“幸福家园”、“激情十月”等广场文化活动频频上演;在农村,“民间文艺展演”、“农村数字电影院线”送到了农民家门口。相继落成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美术馆,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同时,还新建成了133所幼儿园,完成了97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创办了7所市级示范中职学校,并将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扩大到了95%以上。

  2011年7月,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等组织评定的“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合肥高居第2位。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省十届党代会精神,以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农资打假工作的有关通知精神为指南,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肥料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规范肥料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年我县肥料市场将围绕重点品种、重点季节、重点市场及重点地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品种上重点整治精制有机肥、复混肥和叶面肥等肥料产品;季节上突出春秋两季用肥高峰时期;重点市场主要抓住生产市场的源头管理和流通市场的规范经营。

  一是严格肥料登记,实施源头管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检查肥料产品是否依法登记。

  二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查处力度。将肥料质量监管重心下移,加大对肥料批发市场、镇村肥料集散地和经营单位(门店、摊点)的检查力度,重点检查群众投诉多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大户,有效封堵假冒伪劣肥料流入市场的渠道。针对近期肥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切实加强肥料市场价格和质量的监测,组织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查和肥料包装标识检查,重点查处偷减养分和夸大宣传肥料功效的产品和企业,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认真梳理案件线索,加强投诉举报案件的核查工作,抓源头、端窝点、打惯犯,查处一批大案要案。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肥料打假信息的交流和互通,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实行联合办案,重大案件由省农业厅进行督办,建立肥料质量监管和信息共享的联动机制,逐步完善肥料打假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是强化服务指导,提高行业水平。发挥技术优势,通过“放心肥料下乡”、“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活动,发送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推介优质肥料,培养农民肥料消费品牌意识,提高农民鉴别假劣肥料的能力和维权意识。

  1.组织开展肥料科技咨询活动。3月份和7—8月份参加“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组织“放心肥料下乡”现场咨询活动,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活动,大力宣传肥料法律法规,普及肥料识假辨假能力、维权意识和科学施肥知识。

  2.组织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查。3月份和7—8月份,对全县农业的肥料市场进行肥料质量监督抽查,抽点是复混肥料、精制有机肥料、磷肥、叶面肥等肥料品种,掌握肥料质量动态,并依法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

  3.组织开展肥料市场监督检查。在春秋两季用肥高峰时节对本辖区的肥料市场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市场监管。要对所辖镇、村肥料经销店进行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精制有机肥、叶面肥及群众投诉多的产品,检查肥料经营主体的证照是否齐备,产品的登记证是否有效,产品包装标识是否规范和是否夸大产品功效等。

  4.狠抓典型案件查处。根据群众举报和利用“三农服务热线”肥料质量投诉的线索,组织精干力量,集中整治制假售假窝点及其重点区域,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农害农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密切配合司法机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提高肥料执法监管的震慑力,有效遏制肥料制假售假等犯罪行为。要做到查获一批、处罚一批、曝光一批,确保肥料打假专项治理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近期,肥料产品价格特别是肥料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大,给广大农民和肥料生产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开展肥料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肥料打假和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肥料市场监管和专项整治行动力度,狠抓肥料质量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严格执行肥料打假工作责任制,对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而发生重大假冒伪劣肥料坑农害农事件的,要追究主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积极争取县委县府的重视,加强肥料打假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专职的执法机构,把肥料执法工作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人员经费和执法经费,改进执法手段,完善执法装备。要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为肥料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及养猪利润的下滑,农村家庭养殖越来越少,农村有机肥料的来源越来越不足,加上又臭又脏的有机肥施用起来不方便等导致田间有机肥用量不足。相比之下,化肥肥效明显、施用方便,直接导致化肥的过度使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地力下降,土壤结构破坏等多种问题。

  蔬菜作物需N、P、K的比例一般是1∶0.5∶1.25,生产中菜农应根据不同蔬菜种类调整3种大量元素肥料的投入比例,但实际生产中很多菜农施肥比例意识不够,造成肥料施用N、P、K养分比例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一是菜农选购复合肥时较随意,并未考虑N、P、K含量是否适合蔬菜的生长,未能选用蔬菜专用的复合肥;二是很多菜农施肥时多凭经验,施用基肥、追肥时,有机肥、复合肥、尿素等肥料用量配比盲目性较大,造成N、P、K养分比例不合理,既浪费肥料又不利于养分吸收。

  中微量元素肥料对于蔬菜生长必不可少,很多蔬菜在花期、结果期对微量元素特别敏感,如果缺乏就会生长不良,甚至出现生理性病害。但实际生产中,大多菜农只重视N、P、K的施用,而忽略中微量元素肥料,甚至不发病就不会考虑微肥的补充,长此以往造成土壤微肥比较缺乏。这也导致蔬菜生产中经常出现中微量元素缺乏的病征,比如大白菜的干烧心、番茄的脐腐病等。

  很多菜农依然使用人工浇水、肥料撒施的传统施肥方式,施肥效率不高,费工费时,且存在肥料的浪费。比如万州区茄果类蔬菜按传统施肥方法,每667 m2需要6个人工左右,占茄果类蔬菜生产总人工的15%左右,较费工费时。另外,菜农在施肥时多凭经验,施肥不科学,比如并未按蔬菜生长的需要安排基肥、追肥的比例,追肥的时间等,肥料的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万州区土壤肥力状况是氮含量较高,磷有一定积累,钾缺乏。施肥时应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无机养分比例大于1,适当使用叶面微肥,控氮、稳磷、增钾,保证大量元素之间、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对于偏酸土壤,适当使用生石灰50~100 kg/667 m2,黏土>

  壤土>

  砂土。

  根据不同蔬菜的不同生长期,攻头控尾,早施提苗肥、重施中期肥、看苗补施后期肥。比如叶菜类全生长期需要氮素较多,大型叶菜(如大白菜、甘蓝)中后期需要增施磷、钾肥;根茎菜类幼苗期需要较多的氮、适量的磷和少量的钾,到根茎膨大期则需要多量的钾(如榨菜、萝卜、马铃薯)、适量的磷和较少的氮;果菜类幼苗期需要较多的氮,进入开花结果期则需要较多的磷和钾;葱蒜类要补充硫肥;多施基肥少施追肥。

  一是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控制氮肥用量,氮肥提供的氮素不超过蔬菜需氮量的60%。二是收获前20天内禁止施用氮肥,叶菜类收获期间不允许使用粪水追肥。三是稳定磷肥用量,在酸化严重的基地增施适量石灰,或施用钙镁磷肥。四是重施基肥,少施、早施追肥。五是增施钾肥,针对性施用微肥,提倡施用蔬菜专用肥;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近年来万州区的设施蔬菜栽培发展迅速,可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施肥与灌水进行科学有效结合,并根据不同蔬菜、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生长季节的水肥需求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减少化肥用量,达到节约肥水、减少人工的目标。同时,注意示范推广叶面肥、水溶性肥料等多种新型肥料,改变传统施肥观念,提高施肥效率。

  建议与土肥技术部门合作,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即根据蔬菜基地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及不同蔬菜的需肥要求,通过计算肥料的养分利用率来确定准确的施肥量,避免盲目过量施肥造成的肥料浪费。肥料施肥一般计算方法为: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1] 陈丹.我县设施蔬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蔬菜,2010(3):58-59.

  [2] 邢红飞,邢后银,马宏卫.无公害蔬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施肥技术[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5,12(4):67-70.

  [3] 何蔚娟,鱼彩彦,吴静.浅谈无公害蔬菜土壤培肥和施肥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9):121-122.

  为了交流各地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的经验和做法,探讨新形势下促进沼肥综合利用的思路和对策,进一步做大做强沼气产业,我部召开了沼肥综合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这既是贯彻4月14号部常务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近年来我部在“三沼”综合利用工作方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上午代表们参观了留民营村沼气工程七村联供和沼肥加工现场,下午有关省县、科研单位、企业以及留民营村代表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发表了很多重要意见。种植业司黄辉副处长和畜牧业司黄庆生副处长结合业务讲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总的看,这次会议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达到了提高认识、开阔思路、明确方向、坚定信心的目的,大家收获很大。下面,借此机会,我就进一步如何推动沼肥综合利用工作讲几点意见。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高度重视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通过农村能源系统和广大建池农户的共同努力,农村沼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亿元。目前我国沼气用户已达4000万户,各类沼气工程7.27万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19.16万处,已形成了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沼气年产气量14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55亿人,年产有机沼肥近4亿吨,为农民增收节支400多亿元。

  农村沼气快速发展的同时,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却明显滞后于农村沼气建设实际,成为制约农村沼气发展的短腿和沼气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从促进农村沼气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沼肥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一是开展沼肥综合利用是增加沼气服务体系收入,促进农村沼气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沼气三分建、七分管,后续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农村沼气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以来共投入20亿元建设沼气服务网点7.76万个,但由于沼气服务网点没有运行经费,加上沼气市场化机制发育不完全,大部分农户不愿承担必要的维修费用,直接导致服务网点收费难、人员待遇低,极大影响基层服务队伍的稳定和作用的发挥。据我司对全国600个沼气大县的调查,所调查地区服务网点人员月工资平均686元,超过1000元的仅占27%。开展沼肥综合利用,不仅能增加服务网点的收入,稳定服务队伍,而且对增强服务网点服务实力,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沼气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开展沼肥综合利用是促进沼气产业、种植业与养殖业循环发展,做大做强沼气产业的重要抓手。4月14号部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沼气作为一个产业来谋划和运作。长期以来,受政策扶持不到位、种养业发展缺乏配套规划、沼肥加工跟不上、运输成本高、标准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沼肥利用严重滞后于沼气项目建设和种养业发展,极大影响了沼气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和产业化的发展。开展沼肥综合利用,跳出就沼气抓沼气的传统思维,既解决了沼气进出料问题,增加了有机肥供应,又延长了沼气产业链条,提高了沼气综合效益,是转变沼气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做大做强沼气产业的必由之路。

  三是开展沼肥综合利用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核心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投入产出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和水质污染。开展沼肥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沼渣沼液作为肥料、饲料、饵料、准农药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产品产量、提升品质,而且能够发挥显著的节本增效作用。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为20亩耕地提供肥料,每亩节约化肥农药支出100多元,全国4000万个沼气池每年可节约化肥农药支出40多亿元;4亿吨沼肥可改造中低产田8000万亩,按每亩增产10%计算,可增产粮食800万斤。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在推进沼肥综合利用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河南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将沼肥综合利用作为服务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力争到2015年,全省90%以上的沼渣沼液实现综合利用。该省南阳市西峡县把沼肥综合利用与猕猴桃生产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沼液叶面喷施、沼渣培肥地力、沼气水果保鲜等技术的示范推广,沼肥综合利用对全县实现生态产业产值过亿元贡献率20%左右,总理对该县英湾村无公害猕猴桃基地沼肥综合利用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北省各市州县乡镇政府依据《湖北省可再生能源条例》要求,将沼肥综合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全省40%以上的县市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定向扶持沼肥综合利用。四川省明确提出建设沼气工程的养殖场必须提供周边2000亩以上土地证明,用以消纳沼渣沼液;在沼气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中,明确将有机肥加工车间、沼气储存灌溉系统纳入工程建设内容;有条件的大中型养殖场要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促进沼气工程增收盈利;在养殖场较集中的地区由养殖场与复合肥厂联办有机肥生产厂,每吨肥料较之前增值300~500元,大幅提高沼渣的附加值。陕西省延安市50多万亩果树、蔬菜施用沼肥,全市苹果产量提高4~12%,优果率提高46%。该市兴平市星光养殖场注册登记了鸣新牌有机肥,年生产加工有机肥9000多吨,每吨售价在600―1200元之间。去年生猪市场低迷,星光养殖场养猪亏损200多万元,而沼肥加工销售实现利润150多万元,有效规避了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

  当前,沼肥综合利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综合各地的情况和我司下步工作,今后推进沼肥综合利用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沼肥综合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必须统筹协调,制定实施规划,多部门参与,共同协调推进。下步,我司将会同部内相关司局,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种植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以及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同制定沼肥综合利用规划,为沼肥综合利用奠定基础。各地也要积极探索有效机制,加强对沼肥综合利用的组织领导,保证综合利用顺利开展。

  二是完善扶持政策。沼肥有效利用是避免二次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促进沼肥综合利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下步我部将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争取设立沼肥综合利用专项,制定鼓励开展沼肥利用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利用沼肥的积极性。各地也要争取财税部门的支持,扶持一批沼肥加工企业。要增加投入,改善沼肥利用手段和条件,提高沼肥综合利用效益。

  三是加大试点示范。沼肥综合利用是发展理念的重大革新,需要农民群众的认知和积极参与。各地要结合实际,探索沼肥综合利用的多种有效模式,以市场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沼肥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示范引导,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不断提高沼肥综合利用的效益。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强沼肥肥效机理研究,是推进沼肥综合利用深入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关科研院所、教学单位要组织力量联合攻关,进一步研究沼肥在增产、提质、抗病、肥田等方面的机制,提高沼肥综合利用水平。要鼓励沼肥加工和技术开发,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的傻瓜式的沼肥产品和技术。提高沼肥利用附加值,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提供优质专用肥料。

  五是规范市场准入。近两年,我部组织部内有关科研单位研究制定了沼肥施用技术规范和沼肥加工设备标准,下步我们将适应沼肥利用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沼肥标准体系,规范沼肥施用。考虑到沼肥利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建议部门有关司局在肥料鉴定和登记方面放宽准入门槛,促进沼肥企业健康发展。

  六是加强宣传培训。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算账、对比宣传沼肥利用的好处,营造沼肥综合利用氛围。要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引导和调动农民沼肥综合利用的积极性。要加强沼肥施用规范培训,落实安全责任,确保沼肥使用安全。

  要保证玉米高产乃至超高产,其需肥量大的特性决定了在开花期、籽粒灌浆形成期必需追施肥料,而在玉米生育后期追肥极为不便,费力费工,增加成本投入和农民负担;另一方面,玉米生长期高温多雨的,使所施肥料淋失严重,浪费肥料资源,对环境产生压力。缓/控释肥的研制与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新途径。近年来,缓/控释肥料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价值高的花卉、蔬菜、水果、草皮等生产中,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还较少,有关玉米缓/控释肥的研究施用逐渐增多,这也为玉米简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就八五九农场2012年汉枫缓/控释肥料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作以概述,通过缓/控释肥对玉米产量、品质及化肥当季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探讨缓/控释肥对玉米生产的效应、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施用前景等,旨在推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实现玉米简化栽培生产。

  缓释肥料是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制造的能使肥料中养分在土壤中缓慢释放,使其作物有效性明显延长的肥料。它只能延缓肥料的释放速度,缓释期和缓释量无定量规定,达不到完全控释的目的。控释肥料是以颗粒肥料(单质或复合肥)为核心,采用聚合物包膜,可定量控制肥料中养分释放数量和释放期,使养分供应与作物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吻合的包膜复合肥和包膜尿素。

  缓/控释肥料在水中溶解度小,营养元素在土壤中释放缓慢,肥效长期、稳定,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满足植物在整个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减少了营养元素的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传统化学肥料多为速效肥料,养分释放速度快,难以被作物完全吸收,肥料中的大部分养分容易被淋溶、挥发、固定,利用率低,并给环境带来污染。缓/控释肥料具有低盐指数,一次大量施用不会“烧苗”;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节约成本;适合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物,有效防止土壤板结等。总之,与常规化肥相比,缓/控释肥料具有肥料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可减少施肥次数,实现一次性大量施肥等优点,近年来在各类肥料中发展速度较快。

  缓/控释肥料与等养分量的常规化肥相比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对玉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八五九农场2012年汉枫缓释肥料在玉米德美亚1号上的应用试验,各处理较对照均有增产作用。本次试验采用一次性施肥,不追肥,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设计4个处理。当地亩施肥量:34kg,N:P:K=2:1:0.75,尿素15kg(N-46%)、磷酸二铵(N-18%,P2O5-46%)11kg、硫酸钾(K2O-50%)8kg。结果表明:

  当前限制缓/控释肥料在农业尤其在玉米等大田作物上推广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目前市场上品质比较好的缓/控释肥料是常规肥料的2~5倍(部分控释掺混肥约为1.5~3倍),这是限制缓/控释肥料在农业尤其是在玉米等大田作物上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目前,绝大部分缓释/控释肥只用于经济价值高的花卉、蔬菜、草莓、草皮等生产中。

  已有不少研究报道,实验室研制的缓/控肥料具有很好的效应,但对于规模化工厂生产的缓/控肥料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待于改进生产工艺、简化生产流程,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缓/控释肥生产工艺较之传统肥料制作工艺更复杂,关键设备和工艺配套的研究相对薄弱,难以形成产业化。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