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红彩娱乐-网址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20 09:22    文字:【】【】【
摘要:红彩娱乐-网址 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体上处于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市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规范性约束有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的责任重大。农业部将通过着力推行全

  红彩娱乐-网址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体上处于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市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规范性约束有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的责任重大。农业部将通过着力推行全程管控,深入开展食物食品农产品营养功能评价,积极开展农产品独特品质形成机理、污染物阻控消除、农产品品质营养保持与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关键点及配套管控技术研究。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稳定向好。最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2016年前三个季度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执法检测能力大幅提升,标准化生产、全程绿色防控、“三品一标”、风险评估、科学研究体系基本形成。

  “十三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个工作重点: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培育;强化执法监督,深化专项整治和督导巡查,实施严格的监督抽查制度;还将做好监测评估预警与应急处置、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普培训。

  农业部将积极构建四个长效性机制:首先要抓好追溯体系建设;抓好质量安全县创建;着力完善基层监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标准化生产与“三品一标”推进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执法应急处置体系;抓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完善,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相配套的农药、兽药、屠宰等法规制度的制修订。

  消费日益追求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食品,源头入手、全程控制和质量可追溯,是未来农产品食品发展的新趋势;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创建、法制化监管,是未来农产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

  近几年来,义乌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农业部门更是积极履行政府赋予的农产品生产源头检测监管职能,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有效探索。

  2006年年初,开通“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简称“内网”);5月上旬,“义乌市农业安全监控网”(简称“外网”)又投入运行。使义乌市跨入了全国县级市中同时建设内外监控网的领先行列,在浙江省县级市中尚属首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中心系统由图片新闻、义乌本地农业安全信息、各地安全动态、热点新闻、农业安全信息、政策法规、近期检测结果、义乌市农业土壤信息系统(ASIS)、40个监控点检测信息、农残快速检测数据统计、专家论坛、农产品安全知识、农业图片、农业标准等模块组成。该系统能对各类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分类统计、分析和汇总,具有安全预警、数据分析和在线打印等功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情况,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

  2005年5月,义乌市被列为浙江省首批3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控试点市之一,建立了10个省级无公害蔬菜产地监控点;2006年3月,将监控点规模扩大至30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果蔬农药残留监控点和10家无公害规模猪场“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产地监控点;2008年10月,对监控点进行了重新调整,使之布局更为合理和代表性,能准确地反映义乌市农产品安全的实际情况。2005年,义乌市率先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生猪宰前“瘦肉精”快速检测,仅2009年就达30 718个批次,合格率99.92%。根据各监控点的品种生产布局和上市情况,进行分批、分时段抽样检测。其检测结果实时上传,并分别建立电子档案,可在义乌市政府网“三农频道”、义乌市农业信息网和义乌农业安全监控网上直接查询,其检测结果还将作为无公害基地的年度考核依据。对不合格农产品,未上市前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每年还组织开展春茶、春马铃薯、杨梅、田藕、葡萄、梨、果蔗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行动。

  2006年初,义乌市开始启动建设镇(街)农业检测室项目,按照“高起点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镇(街)农业检测室均实行“一台电脑、一套检测设备、一个宽带网络、一名检测人员、一间专用检测室、一套管理制度”的“六个一”标准建设。开展定期例行检测和不定期抽检,确保辖区内及周边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13个镇(街)中已有11个镇(街)建立了农业检测室,另2个镇(街)也正在筹建之中。每年年初与镇(街)农业服务中心签订《镇(街)农业检测室工作责任书》,明确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是镇(街)农业检测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检测人员严格按照《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制度》《果蔬农残检测操作流程》的要求规范化检测,并按《镇(街)农业检测室检测记录本》的格式,做好各项记录,及时上报检测结果。经年终考核镇(街)农业检测室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全部达标,各镇(街)农业检测室均完成全年蔬菜水果500个批次以上、规模猪场瘦肉精不少于40个批次的检测任务。2006~2009年度考核合格率均达100%。这标志着义乌市基本形成了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成为全市农业工作的一大亮点。

  经常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食品安全宣传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2006年11月17日,举行高层次的“义乌市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座谈会”,特邀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专题报告,市委、市人大、市府、市政协等有关领导到会。编印《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文件汇编》600册,发放到有关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手中。2007年11月1日,“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1周年纪念活动”在义乌市举行,金德水副省长出席会议。这是对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肯定,也是展示义乌的新形象、新风貌,提高义乌市美誉度的一个良好平台。2008年10月,为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2周年,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产品安全工作。策划组织“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两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征文活动收到稿件100多篇,投稿者有学者、机关干部、普通市民、农民、学生等,辽宁、湖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份均有人投稿,社会反应强烈,投稿踊跃。2008年7月18日,为确保奥运期间农产品安全,全面提升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稠江街道举行主题为“迎奥运·保安全·促和谐”的“2008义乌市农产品安全论坛”。10月31日,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2周年,组织召开“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会议”。2009年,为配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先后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整治活动推进会、农业安全检测工作座谈会和农产品安全大检查等活动。与此同时,编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宣传资料5 000多份。

  适时向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检测等方面的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农产品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2005年以来,已编发《农业安全信息》66期,近10 000份;在发行纸质版的同时,发行PDF格式的电子版;并上传至《义乌市农业安全监控网》提供免费下载。

  随着义乌市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城镇人口集聚的加快,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周边农产品生产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个别地区出现“高氟、高铜、高镉”现象,Ⅳ、Ⅴ类水的比例居高不下,城郊结合部“污水浇灌”蔬菜现象依然存在,威胁着义乌市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能力,依法行政。实行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动态检测监管,引导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兽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提高使用效能和安全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证产品和“三品”农业生产基地建立与完善生产档案,推进产地包装和标志,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1,2]。

  传统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生产者更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特别是城镇附近的蔬菜,多为外来人员种植,相对来说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又居无定所,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管。调查中发现这些人大多自己不吃自己种的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制定农民群众看得懂、会使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教到农民群众手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生产出更安全农产品[3,4]。

  启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重点项目《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建设。排定计划,任务到人,落实检查,优化资源。收集承检范围内标准,组织检测人员开展技术练兵。组织编写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内审、质检相关法律法规、实验室计量认证等相关知识培训与考核。

  [1] 殷琛,朱海平,陆剑飞.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13-514.

  [2] 张玲,雷郑莉,尚德亮,等.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99-101.

  以党的十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农业“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重点强化执法监管,加大案件查处,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行为,进一步规范生产者种养行为,切实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继续围绕保障食用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管理,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严打违法违规行为,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农产品及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种养行为得到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整治成果继续巩固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针对我县农产品生产的特点,紧紧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通过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监管力度,在种植业重点打击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过量使用农药和不执行采收安全间隔期的问题,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重点产品:蔬菜、茶叶、水果产品等;重点单位: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重点区域:蔬菜、茶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一标”基地、农资市场等。

  1、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按照《县2014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清理整顿资质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重点监控农资市场禁限用、高毒农药,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农药等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加大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力度,从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2、强化农产品生产单位监管检查,突出对认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依法监督农产品生产企业特别是农业“三品”认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和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控制措施;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书,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记录、质量可追溯等管理制度,加强农药使用技术指导、规范农药使用行为,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农药使用记录、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建立蔬菜茶叶水果产地准出制度;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推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鼓励使用安全、经济、高效农药和生物农药,严肃查处各种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为。

  3、加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检查。依法监督蔬菜、茶叶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全面建立和完善检测制度、进销货台帐制度、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产品质量报告制度和责任制度等;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加大追溯工作力度,严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

  4、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检,保障上市质量安全。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督促市场销售和生产经营主体健全检测制度、完善检测手段,加大自律性自检与送检力度,重点加大对茶叶产品质量的抽送检力度,同时加大对标准化基地、农贸市场蔬菜产品的快速检测;认真组织开展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管理规范年活动,完善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和乡镇监管站建设,建立乡镇一级快速检测条件,强化队伍培训,加快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与水平。

  1、宣传发动、方案制定阶段(1月至3月)。县农委制定《县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委属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同时,针对本地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研判各环节风险隐患,制定、落实管控措施。

  2、集中整治阶段(4月至11月)。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委属各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围绕整治任务,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检查,进行技术宣传、培训与指导,治理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公开曝光重大、典型案件,进一步规范全县农资经营秩序与农产品产销行为。

  3、自查总结阶段(12月)。委属各单位和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要对照整治任务认真开展自查,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提高;同时要注重总结整治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1、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委属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实施方案相关安排,围绕“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市场准入”三个环节,提出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确定完成时限,逐项落实到位。

  2、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委属各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指导督促各乡镇开展工作;同时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上下联动,共同监管,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3、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委属各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监管工作成效和举措,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及时揭露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社会监督,开展诚信教育和行业自律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广泛发动和正确引导公众参与、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努力形成生产、销售、食用安全农产品的良好社会氛围。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5月4日至13日,我们调研组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食品安全专题,分别在市农林局、新集镇、谢集乡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组织农林、植保、土肥、畜牧、蔬菜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村组干部和专业大户进行座谈,并实地视察了市农林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新集镇水稻生产现场和谢集乡的茶叶、果品生产基地。通过现场视察和座谈讨论,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实现供求平衡、略有剩余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事件屡屡在媒体曝光,人们期盼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来满足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和省市的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投入品的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部门开始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问题,20__年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进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20__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加强了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没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对此行动计划,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只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知晓,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统一行动。

  二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我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品种28个,面积15万亩,仅占全部复种面积的1/5,尚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而周边的宝应、高邮、江都都已经通过认定,其中宝应县已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谢集乡20__年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尽管品质很好,但由于没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法在大中城市销售,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获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不多。目前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共有18个,主要集中在茶叶和小水果,而关乎市民生活的大宗农产品和蔬菜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较少,且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例如获得无公害食品称号的绿篱牌系列蔬菜产地规模仅300亩,生产能力仅占全市蔬菜总需求量的2,占地产蔬菜总产量的6,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全。发达国家用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仅制定出风鹅、席草、茶叶、紫菜苔等6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还未制定,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同时,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的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城乡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涉及到环境资源、生产技术装备和政府决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具体地说,还受到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倾向。在农产品市场供应短缺的年代,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由此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方式,时至今日,这种管理方式仍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导下,农民们更多地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产而不食的农产品的生产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有时明知甲胺磷、呋喃丹等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具有润色作用,也要在生产中使用,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还没有摆上位置。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无法弄清。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向相关技术部门咨询,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集镇联盟村有一农户,20__年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先后用药13次,比正常防治至少多8次以上,还是未能治住;八桥村一个农户,种植2.8亩水稻,一次防治用了2斤乐果,1斤甲胺磷、2瓶杀虫双,外加6袋井岗霉素,不仅错用农药品种,而且超出适宜用量的5倍以上,结果造成严重药害;联盟村一个外来种植大户,承包50多亩耕地,在秋播种小麦之前,每亩用半斤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既杀灭土壤有益生物,又加大生产成本,还增加有害物质积累。像这样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的农贸市场,还是乡镇的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 转手倒卖。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和质量失控,既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据农林部门抽检,夏季蔬菜约有60以上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超标,小青菜几乎100超标,由于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菜农照样销售,发生问题无法追踪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缺位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控制盲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体系中,稻、麦、油、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病虫防治和疫情控制预测预报体系。而小宗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由于生产规模小,零星分散,在省内尚未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未能对蔬菜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生产处于无序、失控和自发状态。特别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常常因蔬菜生产周期短而无法得到控制。例如小青菜,从播种到上市30天左右,菜农通常在播种前用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喷洒一次乐果,10天以后再喷洒一次农药,几乎全靠农药来保,100超标也就不奇怪了。

  六是多头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开放了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不适当的使用成为可能。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是传统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实需要。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要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业生产专业户的作用,建议乡镇农服中心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头领型农户,每次重大农事活动之前集中起来进行技术辅导,并给予误工补贴,使他们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只要运作得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要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由于近年来城区的不断扩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占用,近城区的菜地面积仅剩800亩,比建区前缩小5倍多。同时城郊蔬菜生产的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有害物质超标,已不适宜蔬菜生产。要针对生产条件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蔬菜生产控制区域,不适应蔬菜生产的地方退出蔬菜生产。要借鉴邗江区在沙头镇建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政府投入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做法,在我市中后山区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据检测,我市中后山区耕地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月塘、枣林等水库的水质高于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也比较好,完全符合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地标准,建议市政府统筹使用土地征用出让金中的菜田开发基金,按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筹集的有关政策,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新蔬菜生产基地的补贴,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取代城郊零星分散的蔬菜生产。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努力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

  从现在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到*年底,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禽畜、水产品等重点鲜活“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市城区市场农产品抽检合作率达85%以上,乡镇市场抽检合格率达80%以上,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打造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一阶段:*年底前,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规章和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在市城区和四会市、高要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试点工作,建立“*市农产品质量信息网”。

  第二阶段:*年底前,建立市和县(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

  第三阶段:*年底前,在市城区和各县(市)区大型农产品市场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1、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以农业主导产品为重点,建设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有代表性的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带动全市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引导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正确、合理使用农药、兽药、生物激素,推广环保生产技术;建立源头生产档案,推行产品包装、标识制度,猪、牛、羊实行耳标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快速检测站(点),农产品上市前实行自检,从源头上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

  2、加快无疫病示范区建设。各地要加快在重点禽畜产区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检测报告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做到防、治、控一齐抓,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

  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严格种子(种苗)、农药、兽药、渔药、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继续开展“瘦肉精”和“毒鼠强”等违禁药物的专项整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4、加大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监控工作,治理工业、城市废弃物和畜禽水产养殖等造成的污染,坚决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件,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农产品加工环境的卫生整治,严禁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违规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严厉查处和打击出售注水肉、病害肉的违法行为,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确保保鲜、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建立质量检测站,配置速测仪器,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

  严格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准入条件,坚决取缔无证和违规经营。进入市场经营农产品的摊档、店铺,要查验农产品产地,逐步建立进销货台账、商品销售质量承诺等制度。农产品市场、超市经营者要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点),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对上市的农产品进行售前自检,并在市场或超市的显著位置设置检测结果公示牌,每天向消费者公布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为。对经检测证明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重超标的,要作没收销毁处理,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经营者进行处罚。同时追溯农产品来源产地,对生产者给予行政处罚。对守法经营、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记录长期良好的摊档、店铺,授予“放心食品经营店”牌匾,以建立重质量、讲信誉、诚实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两级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粤府办[*]98号)精神,到*年底前,建立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点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各地要按粤府办[*]98号文要求,落实检测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配备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在市场销售的鲜活农产品实施监督抽样检测。检测工作以快速检测为主,并实行统一仪器、统一检测方法、统一判定标准,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要加强对县(市)区、市场(超市)、基地检测站(点)的技术指导,并对各地快速检测超标的农产品进行定量检测验证,为行政执法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各地要建立监督检测信息通报制度。市县(市)区检测机构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检测结果,并视实际情况在新闻媒体公布。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实行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制度。各地要以特色和主导产品为对象,引导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开展产品认证工作,规范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工作,树立我市农产品安全、优质的良好形象。“十五”期末,全市农业主导产品均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抓好产品认证的同时,要引导农业企业开展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ISO14000(环境管理与环境保证)等体系建设和认证,完善农业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农业企业产品标识、质量检测、质量追溯、责任追究等制度,营造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创出一批省级、部级名牌农产品,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标准化技术研究是开展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农业标准化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加强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研究,及时了解、收集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标准,密切跟踪贸易国的技术措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以我市大宗名优产品为重点,建立起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标准体系,为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标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实践“*”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重视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市经贸、农业、卫生、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要求,互相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的筹集渠道,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需的软、硬件建设和日常工作经费落实到位。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水平。要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树立正面典型,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树立文明守法经营的观念,自觉执行规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要求。同时,要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业进行曝光,让消费者了解和识别安全、卫生、环保的农产品,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从而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