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东丰娱乐注册-平台网址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26 14:51    文字:【】【】【
摘要:东丰娱乐注册-平台网址 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蔬菜作为我国居民的重要生活必需品之一, 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来说, 夏季各地蔬菜大量上市, 蔬菜产地价格处

  东丰娱乐注册-平台网址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蔬菜作为我国居民的重要生活必需品之一, 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来说, 夏季各地蔬菜大量上市, 蔬菜产地价格处于一年中相对低位水平, 但零售终端的蔬菜价格却并未出现大幅回落。通过比较农业部与商务部数据可得, 蔬菜田间地头价格、批发价格和销售价格三者之间的价差较大。数据显示, 自2016年以来, 蔬菜零售价格与产地价格的平均价差为4.4元/kg, 最高价差达6.5元/kg (图1) 。蔬菜由于不易储藏、保鲜时间短以及流通环节多等特性, 价格从产地开始层层加价直至零售终端, 消费者最终购买的蔬菜价格将比产地价格扩大1倍, 甚至2~3倍。

  蔬菜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经过多道环节, 如从田间地头到批发市场, 要历经收购、运输到产地批发市场等多个环节;从批发市场到销售终端, 更要历经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社区菜市场) —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成本和期望收益, 导致蔬菜各环节价差不断扩大。以2017年6月为例, 全国蔬菜平均地头价为2.59元/kg, 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为3.5元/kg, 零售价为6.41元/kg (表1) 。其中, 批发价格比产地价格高35.1%, 零售价比批发价高83.1%, 零售价比地头价高147.5%。从整个流通环节来看, 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终端的价差远高于从田间地头到批发市场的价差。

  我国蔬菜产销价差不断扩大, 且各品种呈现不同的价差波动。据2017年1—6月不同品种蔬菜产地价格与零售价格的价差波动区间, 可分为四类 (图2) 。一是易腐叶菜和甘蓝类蔬菜的产销价差最大, 均在2倍以上。如菜花、圆白菜、生菜的零售价格分别比产地价格高271.7%、265.8%和244%。二是易炒作品种产销价差较高。如大蒜、生姜的零售价格分别比产地价格高233.9%和206.8%。三是耐储存品种产销价差相对较小。如冬瓜、白萝卜、大白菜、黄瓜、番茄等品种的零售价格比产地价格高1倍左右。四是短期卖难品种的价差波动较大。如6月, 圆白菜、洋葱等出现卖难的品种零售价格分别比地产价格高304.8%和218.1%。

  我国蔬菜流通环节多, 从菜农“菜园子”到市民“菜篮子”, 需经过产地收购、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等多个环节。按照不同的流通渠道, 我国蔬菜流通格局呈现二元化[1], 一是以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集散枢纽, 以个体商户和经纪人为经营主体, 以集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为零售末端的传统流通渠道。二是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流通枢纽, 以连锁超市公司和其他农产品公司为经营主体, 以连锁超市为零售末端的现代化流通渠道, 其主要经营的产品为优质标准化蔬菜品种。

  将二元化结构分别称为传统流通渠道和现代化流通渠道。目前, 传统流通渠道仍是我国蔬菜流通的主渠道, 约占市场份额的90%。以传统流通渠道为例, 按照蔬菜从种植者到最终消费者计算主要历经至少6个环节流通环节 (图3) [2]。假设每个环节少则加价5%~10%, 多则加价30%~50%, 那么零售终端的价格将翻番。由于蔬菜流通环节过多, 加价率高, 层层加价导致蔬菜的产销价格差不断扩大。

  蔬菜传统流通渠道包含3个主要环节:从产地到批发市场, 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 从零售市场到消费终端[3]。以蔬菜从山东寿光生产者到北京最终消费者为例[4], 对蔬菜各环节成本占比进行分析 (表2) 。一是收购环节, 即蔬菜从产地到产地批发市场发生的费用。为了保证蔬菜质量, 对蔬菜包装的保鲜要求较高, 加工包装费用最高, 占收购环节费用的63.9%;而加工整理费、租车费分别占9.7%和7.9%。二是运输环节, 蔬菜从产地批发市场到销地批发市场发生的费用。其中, 油费成本占运输成本的比重最高, 达51.3%, 国内油价的涨跌将直接影响运输成本, 从而转嫁到蔬菜零售价格;其次, 车主的净收入占22.7%, 而车主为降低成本、增加净收入, 往往会出现超载现象, 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批发环节。蔬菜进入销地批发市场, 需要缴纳市场管理费, 包括摊位费和卫生管理费等, 约占30.7%, 卸车费、食宿费分别占29.4%和23%。此外, 由于蔬菜长途运输以及搬运等过程发生的损耗约占16.9%。四是零售环节, 主要指蔬菜从二级批发市场到零售终端市场。进入社区菜市场和农贸市场, 一般要缴纳管理费、摊位费等费用, 分别占34.5%和14.3%。蔬菜向零售终端市场运输的费用占比也较大, 占39%。此外, 零售菜商的房租、水电、人工、税收和管理费等固定成本以及合理利润都将分摊到蔬菜零售价格中, 导致零售价格倍增。

  目前我国蔬菜种植以散户为主, 种植环节组织化程度低, 种植户生产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往年种植经验和市场行情, 约占52.5%, 而依靠企业订单或者合作社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信息不对称导致蔬菜市场大小年现象突出[6], 当前期蔬菜价格大幅下降时, 由于菜农种植效益下降或亏损, 该品种蔬菜的未来种植面积将减少, 有些菜农甚至放弃种植无利可图的品种。未来蔬菜价格因市场供给短缺出现上行, 买难现象将凸显。而当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时, 种植效益增加, 菜农的种植积极性提高, 随着该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产量猛增, 价格因市场供给猛增而出现大幅回落, 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菜农的抗风险能力较低。

  此外, 菜农缺乏议价能力。由于蔬菜流通需要经历多个经销环节, 农户基本以传统的经纪人上门收购为主, 而散户在蔬菜批发商面前缺乏议价能力。由于部分蔬菜难保存, 收购商若不上门收购或者故意压价, 即使菜价上涨, 处于整个环节最底层的菜农也难从中受益。尤其当面临自然灾害或种植面积急速扩张带来蔬菜价格暴涨暴跌时, 经纪人、各级经销商将通过自身对蔬菜定价的影响, 把大部分风险转嫁到菜农身上。

  由于蔬菜流通环节过多, 供应链过长导致蔬菜成本较高, 推高零售终端的蔬菜价格, 但蔬菜种植者却未能享受高菜价带来的收益。我国应积极借鉴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 (地区) 的流通经验, 不断改进和创新我国蔬菜流通模式, 逐步缩短蔬菜物流链长度。一是建立批发市场主导型流通模式, 化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完善批发市场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竞争规则, 节约蔬菜产品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二是建立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流通模式[7], 引导和促进连锁超市企业直接对接蔬菜种植者, 蔬菜直接运输到终端市场出售。三是构建和完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7], 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可以缩短蔬菜物流渠道、降低蔬菜损耗、减少物流成本, 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又可以使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

  加强蔬菜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改善蔬菜运输、存储等流通环境, 切实降低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8]。一是要加强乡村铁路、公路网络建设, 争取实现村村通公路, 改善蔬菜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环境。二是要建立符合鲜活蔬菜的储藏保鲜体系, 加强蔬菜储运冷藏设备建设, 如预冷保鲜设施、冷藏汽车、机械冷冻库、气调库等。三是要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相关设施建设 (特别是产地蔬菜批发市场相关设施) 、蔬菜物流中心、专业的蔬菜集成保鲜中心、蔬菜加工配送中心的基础建设。逐步建设配套的蔬菜拍卖交易大厅、电子显示屏、蔬菜加工设备以及农药残留超标检测设施等。

  蔬菜价格的暴涨暴跌不仅因为天气因素和供求关系的变化[9], 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如蔬菜小规模种植的抗风险能力低, 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需失衡等。为了实现菜农增收, 减少农户因农产品价格波动而造成的损失,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先进技术, 整合种植、加工、流通、消费需求等各个环节的信息, 各部门之间互相协作, 建立全国性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10], 充分利用各环节信息资源, 向农户发布蔬菜生产供需信息, 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同时, 大力推进订单农业, 减少蔬菜种植的盲目性, 实现市场需求量与农产品供给量的动态平衡。此外, 政府稳定蔬菜价格的各项措施要充分落实。如生产环节, 增加对蔬菜生产基地的补贴;运输环节, 落实蔬菜“绿色通道”和相关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零售环节, 减免超市和农贸市场蔬菜的进场费、摊位费等, 降低蔬菜运输和经营成本, 缩小蔬菜市场批发零售差价。

脚注信息